玄談風雲換天下,
廬罄回聲道因果。
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,8:04 上午
蓮子與櫻桃的布丁

公元十世紀的時候,在五代後周的都城汴梁,有一家舉城知名的“張手美家”飯店。這家飯店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,就是在每個節日都會專門供應一種應景的美食。陰歷二月十五日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的日子,在這一天,張手美家凖備的是一種精致的素食點心,叫做“涅槃兜”,引得全京城的善男信女都要前來品嘗。

對今天的人來說,“涅槃兜”所採用的“兜子”這一形式,已成了一種陌生的記憶。在成書于元代的《居家必用事類全集》中,記載了多款“兜子”的做法,讓我們得以領略到這一古式蒸制點心的迷人。其中,最誘人的是蓮子新上市時應季而制的“蓮荷兜子”。兜子的最大特點,是用米漿制的粉皮作為包皮,同時,制作時要利用“盞”形——也就是茶杯形——的小花模子,因此,成品都呈現出精致的花式立體造型。在“盞”形花模内抹一層油,同時,每張圓粉皮一破為四,將其中的一片鋪到盞内。這樣,粉皮就自然地圍成了一個凹杯形,向凹底填放去心的鮮嫩蓮子,以及雞頭米、松仁、胡桃仁、楊梅仁,還有切碎的乳餅、蘑菇、木耳和熟鴨蛋。這只是第一層素餡,然後,還要再堆一層葷餡。事先把二斤羊肉切碎,焯去血水,切成細末,與半斤江米飯拌在一起,然後加入香油、炒過的蔥、細切的橘皮絲、薑末、椒末。還要再用肉湯與三兩面調成稀糊,也加入到葷餡盆中,以此增加餡料的黏合性,不至于松散。將掺在一起的餡料拌均,然後舀出一勺,添在盞中的素餡之上,填滿粉皮圍成的凹窩,抹平表面。再接下來,便是把多出在餡料之外的粉皮部分反折過來,將餡料完全包蓋在内。如此包好餡料的盞形模子統一碼放在蒸籠内,一鍋蒸熟,下火後,用小勺細心地將粉皮與盞模加以分離,然後連盞倒扣在碟子上。這時,可以很容易地將盞模拿掉,于是,呈現在碟中的,便是一只卓然凝立、粉皮微微透明的晶瑩美點,葷餡層反而成了垫底,而蓮子、松仁的素餡卻翻為上層,在沁油的薄皮内隱約見影。為了脫模方便,兜子的花模縂是做成茶杯形,成品倒扣在碟中,外觀便很像今日西餐中的布丁,為上小下大的喇叭式造型。不過,兜子餡料在滋味上的豐富層次,可不是布丁能比的!

不難想象,既然這種蒸食縂是利用花模成形,那麽,花模可以根據需要做出各種輪廓。名為“蓮荷兜子”,想必其盞模一定做成蓮花或荷葉形吧!因此,最終出現在碟中的,乃是一朵垂首的蓮花或者倒覆的荷葉。如此美味的點心,還要澆上調料,因為唐人一直有吃奶制品的習慣,因此,這蓮荷兜子的澆汁居然是奶酪,同時拌以其他調料,比如芝麻醬調成的小料。
到了秋天蟹肥之時,則可以做“蟹黃兜子”。取三十只大熟蟹,剔取淨肉;一斤半猪肉剁餡;熟鴨蛋壓碎,用香油炒過;搗碎的川椒、胡椒;少許薑末、橘皮絲;用香油炒過的蔥;起黏合作用的面糊,以上諸料與面醬、鹽合在一起,調拌均勻,然後以與“蓮荷兜子”一樣的方法装盞、蒸熟、倒扣在碟中。

春天,是獵打野鵝、野鴨的好季節,于是,應季產生了“鵝兜子”。把野鵝或野鴨的熟肉加以細切,連同少許肥猪肉、羊油以及蔥、薑、橘絲、川椒、杏仁、鹽、醬、醋、酒等佐料,按兜子的應有程序加以制作,就能得到美味的“鵝肉布丁”、“鴨肉布丁”。

在冬天,則可用羊肉與羊雜、羊尾油、竹筍、决明一起制作“水晶”兜子,因為蒸成的兜子内裏滿涵羊油,滋潤透明,如一块水晶,因此冠以“水晶”的佳名。

兜子類蒸食縂是内容豐富,用一張粉皮把多種餡料完全地包裹其中,因此,唐人也稱其為“畢羅”,就是“全包”的意思。在唐宋兩代,畢羅既是民間日常的蒸食,也是豪華佳宴上的必備細點。如唐代宰相韦巨源在擢升相位之初,按習俗舉行了盛大的慶賀華宴,其中就有一道“天花畢羅”,是用“九煉香”作為澆頭。在宋代的各種宮廷宴會上,一道“太平畢羅”也是御膳房一定會奉上的席間細點。不過,大概在元代以後,名為畢羅或兜子的這種食物卻漸漸不再流行,也許,蒸制過程太過繁瑣,是令其失傳的一個原因吧。實際上,廣東點心中的腸粉,也可以視為兜子的一種變體,相對傳統粉皮,腸粉皮在做法上得到了改良,口感更為滑嫩,但其軟糯的材地卻無法塑成具有立體造型的點心了。

     十世紀的美食大師張手美所創制的“涅槃兜”究竟是怎樣的滋味,如今只能遐想。可以肯定的是,這是為佛教節日預備的點心,所以肯定採用素餡。兜子——畢羅的最大優勢,就是能够根據具體的季節、場合,而採用内容不同的餡料,同時,由于粉皮蒸熟後呈半透明的狀態,所以皮内的餡料朦朧可見,配合着模塑的花式造型,宛如一件件小小的工藝品。據《酉陽雜俎》記載,晚唐時,士大夫之家往往精于美食之道,其中,韓約家便以“櫻桃饆饠”而聞名遐邇。這種畢羅是以櫻桃果作為餡料之一,蒸熟装碟之後,皮内的櫻桃竟然果色不變,紫紅如鮮,在薄薄的粉皮之内朦影玲瓏。僅僅是想一想,就會覺得真是誘人啊!
posted by 牧氓
Permalink 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