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談風雲換天下,
廬罄回聲道因果。
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,12:58 下午
召唤橙香

撰稿·


  吃生牡蠣的時候,我縂是很喜歡親手擠檸檬汁這個小環節。一邊和朋友說着閒話,一邊拿一瓣鮮檸檬在誘惑對象的上方輕輕擠捏,這讓洶湧萌動的饕餮行為有了一點點儀式感,讓老饕在暴露本來面目之前顯出一絲斯文,另外,檸檬的清香與生嫩的牡蠣肉也實在是絕配。




因此,一旦發現唐宋時代的人們不僅爱吃生河鮮,而且還用鮮橙肉作為生河鮮的調味料,我可是吃驚不小啊。


  要說古人生吃河鮮的氣派,比起今天來還更其豪邁。宋代最流行的洗手蟹,就是把螃蟹加以生吃。這道菜的制作特别簡便、快捷,把活蟹當場剁開,澆入鹽腌的青梅滷汁,再拌上花椒末和橙泥,然後就盛盘上桌。在這短短的工夫裏,食客幾乎剛來得及把手洗淨,一盘灑好佐料的生螃蟹已經擺在面前了。那時,人們在生吃螃蟹之外,更大吃魚生,歷史上著名的魚鱠就是生魚切細絲而成。


  在當今的西餐當中,吃生牡蠣,吃烹制精心的魚,吃沙拉,鮮檸檬汁都是必不可缺的佐味調料,而在中國飲食史上,香橙恰恰承擔過與西餐中的檸檬相近的角色:……或作醬醋及和五味,入魚肉菜中,食甚香美,且殺蟲、魚毒。”(明人撰編《食物本草》)橙肉可以與醬、醋等各種調料調和在一起,拌入魚或肉的菜肴中,不僅讓口感更好,而且還可以殺死魚、肉中的寄生蟲,並去除魚肉中所含的毒素。顯然,古人之運用橙肉,其道理正與今天法式大餐中吃生牡蠣必澆檸檬汁一樣,一來靠果香去除腥氣;二來利用果酸殺菌、殺寄生蟲。其具體做法是把橙子剝開,去掉籽核,然後連皮放入臼中,用力搗爛,把橙肉搗爛的同時,讓橙皮所含的微带苦味的酸香也釋放出來,混在橙肉裏。最後把橙皮擇出,向橙肉泥裏再加一點細鹽,成品有個專稱叫橙齏。當時,最講究清正口味的美食家,只用微带咸味的橙齏作為河鮮的調料,以便充分品味魚、蝦、螃蟹的原態的瑩嫩。不過,也可以把橙齏拌上醋和醬,甚至加薑末,就像今天吃刺身時澆日式醬油和芥末一樣,讓咸中微辛的滋味在口腔裏創造出爆爽的快感。


  然而,在元代以後,生吃河鮮的風氣似乎消失了。怎樣解釋這一現象呢?是元明以來自然環境惡化,人口密集,污染嚴重,魚蟹中的寄生蟲太多太雜,對人體太過危險?還是衛生觀念的進步讓人們意識到,熟食更有利于健康?抑或二者都是原因?我覺得,這是一個值得追究的歷史細節。遺憾的是,隨着生吃河鮮這一習慣的消失,橙齏竟然也被遺忘了。其實,在宋元時代,橙齏並不止用在生河鮮上,吃熟蟹,也講究以橙齏和醋作為蘸料,相傳為宋人林洪所作的《山家清供》中談品蟹的經驗,便說:此物風雅,但橙、醋自足,以發揮其所藴也。認為橙泥最能突出蟹的風味。在那個時代,甚至一些爽口凉菜也流行用橙齏拌味,可見其在傳統飲食中曾經具有的地位。因此,橙齏的消失真是讓人困惑不解。直到元末明初,大畫家倪瓚的《雲林堂飲食制度集》中,吃各種蟹菜,還絕對地要用橙齏和醋作蘸料。可是,到了清代,《紅樓夢》中的螃蟹宴那樣热閙,尊貴講究如賈府中人也僅僅知道多倒些薑、醋


  似乎,一千年來,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有口味越來越重的傾向,或許這就是迫使橙齏出局的原因?不管怎麽說,當今的飲食專家一再指出,相比歐美居民,咱們的口味太重,也就是菜肴過咸、過辣、過甜、過于油膩……是非常不利健康的一大缺點。我猜想,這也許是生活困苦逼出來的習慣吧?咸、辣的菜肴不是更好下飯嗎!


  不過,在今天,生活有了改善的可能,是不是可以回溯一下歷史上的飲食經驗,從中獲得些啓發?唐宋兩朝雖然也絕不是理想的黃金時代,但那時自然環境還没有被徹底破壞,人口密度也低,相對明清時代,資源壓力要小得多,因此,在某些方面,生活反而相對地更從容一點。橙齏的流行,就反映出那時人們的飲食口味更清淡、更細膩。用新鮮橙果搗成果肉泥,加一點細鹽,再加薑末,用來為生魚肉、為生或熟的螃蟹、為各種荤素凉菜佐味,顯然是再健康不過的調料。如果這樣的調料回到今天的餐桌上,也許,可以讓我們少吃些醬油、辣椒、味精、雞精之類吧。


posted by 牧氓
Permalink ¤ 0 comments
,10:05 上午
新舍〖::: 玄廬 :::〗上梁
祝賀新建立的〖::: 玄廬 :::〗,感謝舊雨新知前來捧場。




posted by 牧氓
Permalink ¤ 0 comments